智能替代人工 家電制造業面臨新一輪洗牌
2014-10-13 14:56:50 點擊:
美國喜劇明星卓別林曾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里有這樣一個場景:上世紀20年代,美國處于經濟蕭條時期,失業率居高不下,重復繁重的工作壓力讓工人們成為了大機器生產中的一顆螺絲釘。工人查理在一個機器聲隆隆的廠房里日以繼夜地工作,在他那流水線的工作崗位上,每時每刻都在簡單地重復著同樣的動作以賺取微薄的收入。
如今,在國際工業技術展上,所呈現出來的則是另外一個場景:在一個家用電池的生產裝配流水線上,多臺身手矯健的小型機器人在有條不紊地合作著。在成品組裝部分,兩臺合作的機器人之間約有20厘米的間隔,其中一臺機器人將剛生產出來的電池有序排列,并以4節電池一組傳遞給身邊的合作“伙伴”。小伙伴接到后,迅速將4節電池打包并排列整齊,傳遞給下一個伙伴進行包裝。當機器人遇到電池正負極錯位時,它會復位重新識別并調整物品排序,再傳給小伙伴。智能化機器人儼然已代替了多年前查理的位置,智能化設備將查理多年那份微薄的收入翻了無數番。
智能替代人工?
“你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術對制造業的改變。”FANUC公司區域經理布萊恩·奧威爾站在一臺分揀鑰匙模型的小型機器人前說,“像這些小型的機器人造價不高,成本及易操控性也容易被大眾接受。比如對于小型企業或者家庭作坊式企業而言,人工智能既能減少人力成本,同時也能提高產能。”他認為,機器替代人工是制造業的主基調。新一輪機器替代人的浪潮不會是替代簡單勞動,而有可能替代復雜勞動,不僅包括替代體力勞動,還包括替代腦力勞動。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的邁克爾·莫爾納上周末在展會上提到,大部分先進的制造技術已存在一段時間了,但新的數字化以及智能化技術將使得制造商們創造擴大規模的契機,并生產出之前從未想過的產品。
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埃里克·布林約爾松和安德魯·麥卡菲也在他們的著作《與機器人賽跑》中說:“最近的技術對人類技能的替代速度和替代范圍有深遠的經濟影響。”在他們看來,低成本的自動化技術的出現預示著變革的規模足以與上世紀農業技術革命相媲美,農業技術革命導致美國的農業就業人數占總勞動力的比例從當初的40%降到了如今的2%。
事實上,已有數據顯示,在美國,邁入新世紀后,由于智能化技術替代人工,中產階級的信息處理工作職位數量日漸下滑。2000~2010年,有1100萬個秘書職位被互聯網服務所取代,同一時期,電話接線員減少了64%,旅游代理減少46%,會計減少26%。美國并非個案,在歐洲,7600萬個中產階級職位中的2/3成為技術的犧牲品。
凱文·凱利在由其創編的《連線》雜志上曾說:“機器將繼續鞏固在制造業中的地位。一旦機器人替換掉流水線上的工人后,它們將取代倉庫中的工人。比如機器人能整天舉起150磅的物品,找到箱子將物品分類、整理并裝載至卡車。果蔬采摘也將繼續機器人化。藥房也將由單個機器人分配藥品,而藥劑師只需關注患者咨詢。”
顯然,如果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化制造三者并駕齊驅,制造業的競爭格局可能面臨新一輪洗牌。因為人工智能技術進入制造業,幫助人們進行產品模塊設計以及進行測試,將使制造業中的大規模定制以及生產成為可能;機器人技術將降低制造業中人工成本、提高產能以及以操控性給制造業帶來便捷;數字化技術將發起制造業對新產品的嘗試,并利用現代科技進行進一步模擬與調試。當三者集于一身時,制造業的革命也就由此開始。
人工何去何從?
一旦制造業采用人工智能化技術以及大面積機械化,那些工人將何去何從?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大衛·奧特爾認為,無論人工智能、機器人以及數字化如何革新,在靈活的工作性面前,機器人始終做不到同人類一樣有著基本思維常識與對事物的認知與判斷。與此同時,雖然智能化給制造業帶來了一定影響,尤其在那些體力勞動以及簡單事務的認知方面,人工智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從整體來看,部分人工操作仍暫時無法被取代。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機程序來了解一個制造過程,而機器不能。
“一些物品永遠都無法被智能化的機器所取代,它會是人工制造,而且是手工制造。比如法拉利、保時捷、古馳包以及一些高質量的珠寶首飾工藝品,需要人們帶著感性去創造,而機器永遠不會具備這一能力。”伊利諾伊理工大學工業技術與管理教授威爾·莫勒(WillMaurer)說道。
如今,從家庭方面的小型掃地機器人、iPhone6到大型的智能監控系統,再到一些大型的工廠以及設備車間,從打印、焊接、裝配、搬運等工作崗位,人們似乎已看到了人工智能化的魅力:它可以讓人們解放雙手,讓智能設備打理得更多。但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在技術、信息不斷更新的背景下,人們該如何開發并使用智能化產品?明天的人工智能會對人類形成威脅嗎?
摘自中國機器人網
- 上一篇:工業機器人大舉進攻“中國制造” 2014/10/20
- 下一篇:公司新版網站正式上線 201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