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引發就業危機該如何解困?
2015-2-6 10:31:03 點擊:
關于技術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的擔憂不是什么新鮮事。十九世紀初,一群被稱為盧德派(Luddites)的英格蘭紡織工人動力織機和精紡機等技術會奪走他們的飯碗。他們以砸毀機器的方式表示反對。
如今,對新技術可能摧毀數百萬工作崗位的焦慮不亞于十九世紀初。在大規模就業危機期間,技術依然在減少大規模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與此同時,常規法律和會計工作的自動化也在各自行業擠出就業崗位。機器人科學正在掀起制造革命;每一年,都有200000個新增工業機器人投入使用。2015年,工業機器人總數預計將突破150萬。調整勞動力市場以適應日益自動化的工作場所將是現時代的一個關鍵挑戰。
但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忽視這一轉變。全球而言,約有2億人沒有工作,2008年以來增加了2700萬。預測未來技術變革、為全球勞動力大軍提供參與現代勞動力市場所需要的教育和技能是一個關鍵需要。
放眼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受調查雇主無法找到擁有可以填補當前空缺崗位的合適技能的工人。我們必須建立從培訓和教育通往職場的有效路徑,以便技能與市場需求匹配。政府計劃必須強化,雇主和工會必須承擔更大的技能投資的責任。它們還必須更緊密地與教育者和決策者協商--他們的討論應該有充分的勞動力市場信息、表現評估和就業服務普及為基礎。
不論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如何,教育和技能投資能夠增加勞動力的創新能力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這些投資可以決定一國的經濟增長是否具有廣泛的包容性,是否把大量社會群體拋在了身后。而足夠多的得到合適訓練并能繼續學習的工人的攻擊能夠提振投資者信心,最終刺激就業增長。
除了培訓勞動力以適應更深度的自動化時代,可持續經濟還必須不論好壞光景都能為工人提供保護。工人與其雇主的關系的性質正在變化。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們日益發現自己只能獲得短期或臨時合同;他們往往被迫從事非正式工作,或為了工作而搬家。這些趨勢正在惡化收入不平等。
因此,移民政策是必不可少的。醫療和退休金等社會保障與魯棒的失業救濟制度都是工人總體安全狀況的關鍵,也是經濟健康的關鍵。而全世界只有20%的人口得到了充足的社會安全覆蓋;超過一半人口沒有任何社會保障。
因此,成立于1919年的國際勞工組織的工作在今天仍然至關重要。在工作場所日益自動化、勞資關系日益惡化的今天,國際勞動組織勞動標準所包含的價值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不可或缺。
全世界工人所面臨的復雜條件需要復雜的解決辦法。2013年,國際勞工組織啟動了其首個工作的未來(Future of Work)項目,該項目旨在識別和分析初期趨勢,并提供論壇討論關于必須如何做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條件。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我們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技術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九十億。六十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將增加兩倍。四分之三的老年人將生活在今天的發展中國家,其中大部分是女性。這些人口變化趨勢將進一步變革勞動力市場、社會安全體系、經濟發展和就業情況。
自盧德派的時代以來,人類社會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一個簡單的事實仍然成立:機器必須增強而不是削弱包容增長和廣泛共享繁榮的前景。我們必須確保現代經濟是可持續經濟,建立在人類尊嚴原則和體面工作機會的基礎上。 摘自中國機器人網
- 上一篇: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機器人與增材制造 2015/2/12
- 下一篇:公司新版網站正式上線 2013/9/22